close

 

 

Samsara 

導演:潘那林

演員:鍾麗緹、古蕭

 /蝶舞

個人的習慣是在看完電影後的一到兩個禮拜內之寫下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對於是那些令我由衷感動的電影。若是從看到寫的過程若是超過三個星期的話,通常就是對這部電影沒太多感覺,所以不予置評。

然而看完<色戒>這部電影到現在已經隔了兩個半月的時間,到現在才寫下筆記,不是不予置評或是沒有感覺,而是這部電影真的需要時多點間體會消化其中的精神與內涵。在這兩個半月中,深怕那些從電影內所體會到的領悟會忘記,曾經幾次試著下筆紀錄,然而,卻都僅能寫些零零落落的片斷,無法真實串連內在的感動,換言之,<色戒>是一部深度十足且令人深思的電影,讓我無法以平常的方式記錄。

<色戒>這部電影的原稱是「SAMSARA」,梵文原義為「娑婆」,是人類所生活的這個世界。這是一個修行與欲望的故事,也是一個在修行過程中尋找、掙扎與覺醒的故事。

鏡頭由喇嘛們從位置偏遠道場接回完成閉關靈修三年的一位喇嘛開始。當這位年輕喇嘛扎喜,從深沉的禪定中回到現實,便被帶回喇嘛寺修養,在經過一連串靈修的過程後,扎喜被奉為「堪布」也就是佛學博士的頭銜,而他卻在現實生活中體驗到情欲的覺醒。

當扎喜到山內的一個部落為豐收主持祭典時,因緣巧合的遇見年輕貌美的珮瑪,因而對她無法忘情,這是扎喜有生以來,第一次對苦修禁欲的修行方式有所懷疑。他的師父得知在他身上所發生的變化後,派他前往另一位高僧的隱居處,希望藉由高僧的開導讓他學會經典中對情慾的覺察與轉化。而這次的旅程卻未能使扎喜擺脫情欲的捆綁,在萬般掙扎之下,年輕的僧侶領悟到身為一個人,就得經歷為人的各種境界才能真正的走向解脫之路,因此他決心告別自幼居住的僧院,還俗塵世,體驗輪迴之說的娑婆境界。

重入「娑婆」後的扎喜,如願的與佩瑪成親,且體會到情欲交歡的苦樂悲喜,他與妻子共同建立一個家,並且攜手撫育兒子。他的妻子珮瑪雖從未曾經歷靈修的過程,卻像個充滿智慧的智者般引導身邊的人,從容自在解決人群的衝突與對立。相較於佩瑪的圓融,初入社會的扎喜無法應付人生百態與來自生活的考驗,珮瑪青梅竹馬的忌妒、異國女孩蘇亞塔的肉體誘惑、以及不合理的榖商的利益衝突等都讓自認為高人一等的扎喜,添了許多挫折感。而當一場惡意縱火毀滅了他與佩瑪的家產時,他起身對抗榖商,也體會到了紅塵世俗的煩憂與人性的黑暗面遠遠超出他的想像範圍。接著他再次質疑自己當初放棄靈修的決定,然而決定不可能改變,生命不可能重頭來過,經歷過娑婆的一切後讓他終於體會到自己所放棄的一切,所追求的一切,從來都不是自己能夠掌握的。也終能體會師父當初要他克服情欲的用心良苦。

多數具有宗教品質的電影,都是單方順向的模式表現其信仰精神,是非對錯,總會有個立場存在。西元1956年由Cecil Blount DeMille 所執導的〈出埃及記/The Ten Commandment〉,藉由鏡頭來說一個聖經故事,這部電影敘述摩西寫下十誡的經過,而Martin Scorsese的〈活佛傳/Kundun〉也是採用相同的方式,以藏傳佛教精神領袖達賴喇嘛的前傳為主,表達佛教悲智雙行的信仰基礎。這兩部電影皆以這樣的手法,或能感動相同宗教立場的人,但是引起深度的思考的空間卻顯不足。而<色戒>這部電影,也是一部具有宗教品質的電影,但其卻採用了另一種模式伸張所要表現的中心思想,『滿足千百種慾望,或征服一種慾望,何者重要?』,正向轉反,之後再度轉化為正向,透過靈修者的身分開始表述,之後轉化成為情慾所苦的平凡人,再度由過程中體驗修行真正的義意,經過正反辯的焠鍊,使得原先伸張的核心價值更顯擲地有聲,無形中增加了說服力,也提高電影的層次與深度。

這部電影的終極目的並非探討離群索居的隱士與浮沉於俗世內的修行方式的孰是孰非,而是更深入的提醒觀眾,反觀內心,能否以真心誠實的面對一切,無論是穿著袈裟或是華服,是否能安於當下的狀態呢?或許這才是修行的真面目吧!

2010年4月4日YAHOO精選文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sunny5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